产后1周内,有些产妇会出现阵发性下腹痛,尤其在*初的3-4天内更为明显,这种疼痛称为产后宫缩痛。多见于经产妇,特别是急产后,并随妊娠分娩次数的增加而疼痛逐渐加重,哺乳时尤为显著。初产妇的宫缩痛相对较轻,这是生理现象。
腹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产后子宫复原的过程中,子宫发生阵发性收缩,引起局部血管缺血,组织缺氧,神经纤维受到强烈挤压所致。随着生育胎次的增加,子宫肌肉内含弹性纤维的平滑肌逐渐减少,而弹性差的结缔组织逐渐增加,使子宫肌层的弹性降低,子宫肌肉的收缩力不正常,恢复受到影响,容易出现痉挛性收缩,因此经产妇宫缩痛较重,而且哺乳时疼痛加重。
产后宫缩是子宫复原的表现,具有止血和排出宫腔内积血和胎膜的作用。在宫缩时,于下腹部可摸到隆起变硬的子宫。哺乳时婴儿吸吮乳头可引起反射性子宫收缩,疼痛会加剧。
宫缩产生的腹痛一般持续3~4天,然后自然消失,不需做特殊护理。重者可做下腹部热敷、按摩,也可应用适量的镇静止痛药物。另外,服用益母草膏、红糖水、黄酒等,也可见效。